首页 > 活动资源中心 > 服务产品技术分享 > 抗体药物的发现与应用:AI加速创新之路

抗体药物的发现与应用:AI加速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2

抗体药由于其更强的靶向性、安全性和长效性等独特优势,在肿瘤、自免和病毒感染等疾病领域的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分析机构   Global Market Insights 报道,全球抗体药物市场在 2021 年已突破 1861 亿美元,并将在未来几年维持高增长率,预计在2028年达到 4456 亿美元。


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持续突破

以 PD-1/PD-L1 和 CTLA-4 抑制剂为代表的单抗仍是治疗基石,其开发逐步聚焦于老靶点深化、新靶点探索以及与抗血管生成药、ADC等联合策略。双特异性抗体(BsAb)近年来发展迅速,三年内已有8款获 FDA 批准,创新靶点组合与独特临床价值不断显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深刻改变治疗格局,正向非内化 ADC、双抗 ADC(如 BL-B01D1 出海成功)及新型毒素(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拓展。新兴的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 也展现潜力。


抗体药物革新自身免疫病治疗,实现精准免疫调控

通过靶向关键炎症因子和免疫细胞,显著改善疗效:

1. 阻断炎症通路:TNF-α抑制剂(如英夫利昔、阿达木单抗)结合 TNF-α,有效缓解类风湿关节炎(RA)症状(缓解率60%-70%);

2. 清除致病细胞:抗 CD20 抗体(如利妥昔单抗)清除B细胞,降低SLE患者自身抗体水平(降50%+),狼疮肾炎完全缓解率达40%;

3. 干预细胞因子:抗 IL-6R 抗体(如托珠单抗)改善RA和SLE全身症状及活动度(降40%+)。


其他领域

抗体药物也在传染病(如COVID-19、埃博拉、RSV的中和抗体)、心血管代谢(如PCSK9抑制剂降脂,探索心衰、血栓靶点)及神经系统疾病(如靶向Aβ/tau蛋白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靶向神经生长因子的疼痛管理探索)中展现出应用潜力。

这些治疗突破的实现,得益于抗体发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优化。从靶点验证到候选分子的筛选,一系列核心平台的创新极大地加速了抗体药物的研发进程。


从靶点抗原到抗体发现

01. 靶点验证与抗原制备

靶点验证是所有工作的起点,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识别并证实某个靶点(如膜蛋白、细胞因子等)在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中起关键作用,且是抗体干预的理想目标。抗原制备用于免疫或筛选的靶分子(抗原),高难度靶点的抗原制备需精准匹配其天然状态与功能环境,任何偏差将直接导致抗体失效。


02. 抗体发现——三大路径

目前常见的抗体发现技术主要包括:杂交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和单B细胞抗体筛选技术。不同技术适用于不同场景:传统杂交瘤适合快速研发,噬菌体展示适合人源化需求,单B细胞和转基因动物保留天然特性,AI技术的赋能可以加速创新靶点的开发。

  • 动物免疫与杂交瘤技术: 经典方法,可获得天然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或人源化抗体,但周期长,通量有限。

  • 体外展示技术(噬菌体/酵母/核糖体展示):构建大容量库,通过多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高亲和力结合物。

  • B细胞测序: 对免疫后动物或感染/康复期患者的B细胞进行单细胞分选和测序(尤其是NGS),直接获取天然配对的轻重链序列。


03. 抗体筛选与功能鉴定

  • 初级筛选: 对杂交瘤上清或展示库输出的候选分子进行高通量检测(如ELISA, FACS),快速筛选出能与抗原结合的克隆。

  • 次级筛选:对初筛阳性的克隆进行更深入的功能性分析,评估其亲和力、特异性、功能活性。


04. 抗体工程与优化

  • 人源化: 对非人源(如鼠源)抗体进行改造,降低其免疫原性。常用CDR移植(CDR grafting)等方法。

  • 亲和力成熟: 通过定点突变或链改组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

  • 效能优化: 通过改造Fc段,增强或减弱其介导的ADCC、CDC等效应子功能,以适应不同治疗需求。

抗体发现挑战

01. 表位识别的精准性

传统的筛选技术,如免疫和定向进化,仍然难以精确定位目标抗原上最有效或最特异的表位,这限制了下游抗体的性能。

02. 开发可行性

初始的抗体候选分子常常存在开发可行性差的问题,如不稳定或低表达而导致下游开发阶段失败率升高。

03. 结构观察瓶颈

传统方法如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NMR)波谱学耗时且通量低,在蛋白质工程工作流程中造成障碍。


AI驱动的抗体发现解决方案

进入21世纪,抗体发现技术已迈入以高通量单细胞技术和人工智能(AI)驱动进步为特征的新时代。作为AI赋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领导者,泓迅生物提供全面、高质量的AI驱动抗体发现解决方案。

利用先进的AI驱动抗体设计工具,我们能够准确预测抗原结合位点。我们将深度学习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以优化抗体结构并预测关键性质,提供了一条加速蛋白质结构预测与分析的新途径。这为生物制剂开发赋能,带来更高的准确性、效率和可扩展的洞察力,助力理性药物设计。

  • 超高速开发:AI驱动抗体发现周期从传统6-12个月缩短至6-8周

  • 攻克难成药靶点:通过生成式AI设计传统方法无法获得的抗体(如针对构象表位、GPCR靶点)

  • 成本压缩:湿实验成本降低50%+(通过AI预筛减少80%无效实验)


为什么选择泓迅

泓迅生物作为合成生物学赋能技术的领导者之一,建立了全面的抗体工程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基于抗体“读”(测序&设计)-“写”(合成&表达)一“编”(亲和力成熟&人源化&耦连)的全方位技术服务,为科研院所和生物制药公司提供高效、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工程抗体及技术支持。

领先的技术优势—AI密码子优化分析(专利技术)

上一篇
全国服务热线:4000-973-630
公司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生物纳米园C20栋
项目咨询:support@synbio-tech.com
商业合作:marketing@synbio-tech.com
质量投诉:qc@synbio-tech.com
加入泓迅:hr@synbio-tech.com
技术服务
Syno®C 引物合成
Syno®GS 基因合成
载体构建
高通量及DNA文库构建
RNA合成
mRNA合成
病毒包装
多肽服务
重组蛋白表达平台
抗体工程平台
CRISPR基因编辑平台
基因测序及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设计
产品中心
CRISPR文库
CRISPR 质粒
引物成品
ProXpress蛋白快速检测
一站式解决方案
人全长重组胶原蛋白
小核酸原料一站式解决方案
重组蛋白表达一站式解决方案
CRISPR基因编辑筛选一站式服务
活动资源中心
促销活动
订单模板下载
宣传资料下载
在线辅助工具
服务产品技术分享
产品服务视频
常见问题FAQ
客户发表文献
关于泓迅
企业简介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泓迅新闻
物流政策
隐私政策
版权所有 © 2024 苏州泓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32156号-1
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接受